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抗疫,我们与你同行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日子

加入时间:2020-04-27   来源: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相关的新闻、散文、诗歌……从年底到现在一直挤占了各网站、朋友圈,阅读那些文字,感动,担忧,难过……我更多的是沉默,文字的苍白怎能真切表述一场人类劫难中所有的情绪?

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母亲要我回家过年,她说我回去不过是多添双筷子的事,何况多个人多份热闹。我是愧疚的,“嫁出去的女是泼出去的水”,离异后我成了母亲最牵挂的人,这已经是第三次回娘家过年了。

老家的房子充满了欢声笑语,每餐二十余人一起吃饭。有人搞后勤保障,有人追剧,有人聊天,有人搓麻将。一年到尾大家难得相聚,彻底放空,不问世事,不问耕耘。

正月初一计划着春节的行程,憧憬着历年来初二姑爷外甥盈门的热闹。初二却得到通知,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严禁走亲访友,必须自觉居家隔离。同住一个村子的老表们给母亲电话说今年就不给她拜年了,堂姐外甥们也把拜年的脚步收回。

闭塞的乡村总习惯把自己的耳朵关闭。感觉疫情很遥远,春风吹到山村都比城市迟上半个月。网络里流传着段子:“我们终于到了躺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当城里人为每天餐桌上食材的采购发愁,为禁足而愁闷时,我们感觉生活并不受影响。年前准备的大鱼大肉挤满了冰箱,场院里母亲喂的鸡鸭总在晃悠,菜园里的白菜、萝卜甜里透着香,宅家闲得发慌了,跨出家门就是大山,我们进山砍柴当运动,重温童年时光。

历来正月初七上班的时间推迟到初十,所有的客运停业。初九返城,街头寂寥,拥挤的车沸腾的人都腾挪了,像午夜熟睡中的城市。这一天,我的思维才好像从梦里醒来,真切感知到疫情的严峻。

在疫情下,我没有专业技能去做个逆行者,我也没有高尚的情操去做一个自愿者,我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一个守规矩的人:不聚会,不串门,出门戴口罩。如果一个普通的人好比一粒尘埃,那么争取做一粒只在逆光下才看见的尘埃,不给身边万物增添一丝麻烦。

初十,戴上一次性口罩去办公室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没有历年的团拜会,没有历年开张的甜酒汤。

我以为从疫情发生到结束,我的生活、工作都不会受太多的影响。因为我喜欢静,单位到家,两点一线的生活都是多年的生活内容。然而,今天早上的一个电话却将我与这场疫情有了关联——进社区搞联防联控工作。

我和本单位的黄文彬分在长铺镇长征路社区,我的工作任务是和社区书记为一个小组上户摸查每户相关情况(一是近二十天家中是否有外出归来成员,二是是否有人有发烧情症状,三是嘱咐与疫情相关的注意事项)。

上午,社区发给我两个一次性口罩,说一天只有一个。我不熟悉居民情况,线路由书记定。我们敲开一扇扇紧闭的门,说明造访原因,询问相关情况,并一一登记。从一楼逐户登记到七楼,往返于每一个单元……一个上午登记完一个小区。

十二点多步行回家做中餐。下午两点半准时赶到社区,书记去开会,我的工作内容改为巡查责任路段的门店,督察门店是否落实开门营业的相关要求,查看是否有人员聚集聊天、打牌……

今天 总体情况是好的,群众对摸排工作很配合,但是整体防控意识不高,认为疫情离自己很遥远,不是很可怕,户外活动的人相对年初时多。

能够为这场疫情防控做一点事,出一份力,我心安,我愿意,我会认真做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但是,我又是悲伤的。不是因为疫情的本身,而是因为导致疫情从武汉开始蔓延背后人为的一些因素。我想起周末宅家看的小说《白鹿原》里的朱先生,一生才学、人品过硬,为社稷、为百姓不惜付出,不攀附,不媚上,不欺凌,不护短,死后方配得上“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的美誉。

人,固有一死。要么伟大,要么平凡。千万不要人去骂名依旧在。

明天接着上户。今日一记,便于日后回忆总结这段人生经历。

2020.02.18晚


凌晨两点,雨至,由远及近弹奏出一曲亢奋的打击乐,在厚重的夜里尤显喧嚣。

懊恼,睡意消失。翻看手机,雨水节气,东风解冻,散而为雨,万物开始萌动,春天正式到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眼前幻化出那片娇艳的樱花,祈祷那座城里的人们都安好。

早上出门,春雨痕迹全无,街面干净清爽,行人寂寥。一阵笛曲从高楼上飘出,吹笛者的技术不是很熟练,却能感受到吹笛者对生活的热爱。无意中发现路边花圃里桃树花苞满枝,忍不住为它留步拍照。那些被困在家里的人们是否也能感知到春天的信息呢?为那些永远被困在了2020年再也拥抱不了这场春暖花开的人难过。

今日继续巡查责任路段。

开门营业的店铺不多,几家房子装修建材店,几家营销各类摩托车店。鲜见顾客临门,一天里我仅见一对夫妇在选购一辆女士摩托车。多数店员自觉佩戴口罩,偶有个别人把口罩挂在耳上,经劝导后又能戴上。一家窗帘店有一名服务员从武冈回来,属外来人员,一天上门给她测两次体温,正常。宾馆、餐饮店一律停业。每个居民小区入口都有工作人员执勤,对进入小区的车辆、人员进行检测登记。每一个公共区域有人背着喷雾器喷洒消毒液。也发现一处自建楼房居民区入口未安排值守人员,将情况反映给社区领导,想必明天会安排人员值守。

期待疫情早日结束,让昔日的繁华回归街头。相信如期而至的不止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人们。

2020.02.19夜


天气在晴与雨间往返。春天将五彩缤纷的画卷徐徐地涂抹在大地上。路边的桃花由花蕾开至荼靡再到凋零,红肥绿瘦的娇艳转换成鲜翠欲滴的绿。朋友圈里的春天更是姹紫嫣红,桃花红,梨花白,油菜花儿黄。鸟鸣山涧,溪水欢唱,春天照时而来。

网络疫情信息更新不断宽慰人心,治愈出院的人越来越多,新增的患者越来越少,很多地区已是连续多天零增长。疫情造成的恐慌逐渐淡去,人们似乎长长地舒口气,伴着春天明媚的色彩,将脚步迈向了郊外。

也有让人沮丧的消息。间或有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被病毒带走,永别了亲人,永别了这美好的人间。他们用生命撑起隔断病毒的防护罩,护我们现世安稳,他们是人间的英雄与天使。一位熟悉的年轻作家因病去世,一身才华嘎然而止,从此再无他笔下的人间烟火可阅读。这个庚子年的春天有太多的伤痛。

人生无常,真切地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幸运又幸福的事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生命?我们有什么借口不热爱生活?我们没有。我们应该珍惜,应该感恩。

七十岁上下的父母秉承生命不息劳作不停的理念,在乡下把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不戴口罩,饮食起居照旧,只是省去了邻里之间的串门。母亲在电话里和我唠嗑着家里的长长短短。年前孵化的一窝小鸡出壳了,毛绒绒的,一天一个样,若得人心痒痒,好生欢喜。春雨过后的阳光下,父亲把菜地翻新,母亲点上了菜种。计划继续耕种家门口那丘八分的水田,说自己种的米口感好。其实我更清楚在泥土地里辛苦一辈子的父母是舍不得将良田荒芜,他们对土地的深情是我们所不能体会的。在饥饿的年岁,汗水浇灌出的粮食养活了他们的生命;在市场经济不活跃的年代,田地的产出供养了三个儿女走出了农村。他们感恩泥土,热爱泥土。如果不是身体熬不过岁月的腐蚀,他们更愿意把家乡沟沟壑壑的田地都抚摸遍。因疫情影响复工,滞留在家的亲人们一起出力把家门口的土坪硬化,修了花坛,结束了多年凌乱的局面。我脑袋里浮现出一幅幅家乡的田园生活画,内心暖暖的,再没有什么比欣欣向荣的日子让我安心。

城里门店复工逐渐增多,街头慢慢地热闹起来。只是每个小区对进出人员测体温、登记的卡点执勤依旧从清晨七点半到晚上八点,街头巡察亦是不敢放松。连续二十二天,我和队友每天上下午在固定的区域循环往返,劝说人们戴口罩,劝散聚众聊天、打牌人员,摸排异地车辆信息,登记流动人口……工作琐碎而单调,我们却不敢省略掉那句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请戴上口罩”,更不敢把语气里的温情笑意忽略掉。疫情将人们禁锢在家太久,也让人在经济上不同程度损失,很多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躁,有些人甚至抵触我们的劝说,我们只能以更大的耐心进行疏导解释。我们只想为疫情的控制尽一份力,为焦虑的人心奉上一点温情。

开学时间一再推迟,很多家长已被家中的神兽折腾到即将崩溃,迫切期待早日复课。停课不停学,检验着孩子们是自律还是放任。网络中报道“别人家的孩子”:有为接收手机信号爬上山顶学习的,有在寒风中蹭网络学习的,有在医院接受治疗也不忘学习的……满满的正能量,让人心酸的同时看见希望。

春已深,生活在慢慢步入正轨。祈祷疫情快点结束,目光所及尽是人们如花笑魇,自由呼吸甜蜜的空气。

2020.03.10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作者简介
吴清荣,女,七十年代末出生,苗族,大学文化,无党派人士,公务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六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湖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