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俄罗斯“谢尔盖·米哈尔科夫青少年文学国际大奖赛”获奖作品(下篇)

加入时间:2020/8/26 9:31:09   来源: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国歌的词作者,以“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名字命名的青少年最佳文学作品国际大赛于2007年由俄罗斯文化基金会和俄罗斯儿童图书理事会设立,每两年举行一次。截止2018年已经举行了五届。

大奖赛要求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展示现代青少年的道德面貌,探讨青少年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紧迫和热门的问题,反映青少年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思考。

 

●●●

文学狂人

 

作者:【俄罗斯】尤利娅·林德

插图作者:【俄罗斯】尤利娅·林德

出版时间:2019年

页码:156页

插图:15幅

适合读者:12+

题材:青少年文学 成长小说

 

内容提要

 

15岁的热尼亚·什切蒂尼娜在自传中是不会用“霜打的梨”“胆小的羔羊”这种自嘲词汇来评价自己的!然而拥有这种自我评价真的很不容易:她才华横溢,会写诗,但也需要同龄人的支持和认可。遵循他人的喜好和品位是一种选择,但内在诚实与强烈道德观不允许她这样做。特别是当有人提及“为朋友牺牲自己的灵魂”和怀念逝世于车臣的俄罗斯英雄的父亲时,她绝不会背叛这种信念。

 

15岁的热尼亚·什切蒂尼娜被派去参加青年“发现”文学比赛,她为这场比赛写了自传体散文。这个女孩的母亲年轻时是疯狂的摇滚歌迷,现在在儿童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她创建“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博客,来吸引更多的读者,该书书名就源于此。热尼亚的父亲奥莫诺特与热尼亚的母亲相识于一场狂热的战斗中,尽管在战斗中他们处于敌对的双方,但并没有阻止他们彼此相爱。热尼亚从未见过自己的爸爸,在她出生前一个月,父亲在车臣执行任务中牺牲,是一位俄罗斯英雄。故事高潮则是一直文静的热尼亚抵制了侮辱自己逝去的父亲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写作过程“解放”了热尼亚,它展现了自己、发现并认识了自己。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无论是写作、去战斗还是忙于工作。虽然关于英雄父亲的故事很少,但他仍然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热尼亚只是通过自己母亲的故事来代表自己的父亲,也会通过一些小诗来反应父亲的命运、职责、良心与生命的意义。

 

我梦见了爸爸,梦里还有装运兵车。

一个潮湿的日子,春天?还是冬天?

为什么?!我向爸爸大声喊道,死亡!

他对我说,那是我的祖国——俄罗斯。

 

书中也出现了一些向规范挑战的亮点语言——网络用语,它展现出数字信息时代俄罗斯现代青年生动、热情的态度和风格。透过网络用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15岁少年自我表达的欲望,以及对世界交流的渴望。

 

作者简介

尤利娅·林德(1982—),俄罗斯儿童作家、毕业于莫斯科师范大学哲学系,2018年其代表作《文学狂人》获俄罗斯“谢尔盖·米哈尔科夫”青少年文学国际大赛二等奖


 

●●●

通向月亮的门票

 

 

作者:【俄罗斯】斯维特兰娜·拉布兹诺娃

插图:【俄罗斯】尼古拉·克利缅科

出版时间:2014年

页码:170页

插图:素描48幅

适合读者:12岁以上儿童

题材:青少年文学 成长小说

 

内容提要

 

 

这部作品是一个成长于孤儿院的作家对过往生活的自述。他的名字叫尤拉,因为个子不高常常被别人叫做“小辣椒”。虽然孤儿院的生活并不是特别快乐,饭菜单调,环境不尽如人意,小伙伴们有时会很难相处,但这些孩子们却依然保留着自己身上的优点,学会了如何成为善良、正直的人,学会了与他人感同身受。但唯一令他们难以释怀的就是在孤儿院感受到的冷漠和孤独。

 

尤拉刚一出生就被抛弃了,他的母亲生下他时已经离婚了,因为无力抚养就把尤拉留在了医院,后来他就被带到了孤儿院。童年对于尤拉来说似乎每一天都是相同的,因此他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留在脑海里的只有一些碎片,而唯一一件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在孤儿院度过的一个新年——圣诞老人、雪姑娘、礼物——所有这些都让他觉得仿佛做梦一样美好。那时的尤拉还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些陌生人来到孤儿院领养他们这些孩子,这些人要把他们带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带走他们?

 

 

孤儿院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性格迥异,但似乎都向往着某一天被某个家庭领养,感受家庭的温暖。在尤拉看来,谢廖沙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男孩,他从来不向大家讲述自己来到孤儿院之前的生活,有时候早晨还会拎着一个水桶在院子里走动,被孤儿院的老师发现时,他就撒谎说是在摘花。他在孩子们中间显得那么独立特行、难以相处。而卡佳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她和自己的弟弟一起来到孤儿院,每天不管走到哪里都抱着一本书,孤儿院的老师专门为她开设英语课、德语课,也许未来她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翻译家。列什卡是一个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之所以来到孤儿院是因为爸爸的公司破产,爸爸成为了经济罪犯,而妈妈卖掉了家里的房子,狠心抛弃了他。尤拉喜欢听列什卡讲他以前的生活,他是孤儿院里唯一一个吃过黑鱼子酱的孩子,还曾坐火车卧铺出去和爸爸妈妈旅行,这样的生活是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尤拉也一直在憧憬着有一天能坐火车去旅行。

 

对于尤拉来说最特别的一个人可能是柳巴,他喜欢这个女孩,喜欢她蓝色的眼睛,喜欢她身上的神秘感。柳巴总是能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可能孤儿院里所有和尤拉年龄相仿的男孩都喜欢她吧。尤拉喜欢画画,他经常会给柳巴画肖像,因为她要给远方的妈妈写信,要在每封信里附上自己的肖像,好让妈妈知道自己的样子。为了让每幅肖像都看起来有所不同,尤拉就不停地为她变换背景,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尤拉拥有了画画的技能,也更喜欢柳巴了。

 

柳巴的生日快到了,尤拉想要攒钱给柳巴买一个生日礼物,这时他想到了谢廖沙——原来谢廖沙每周都会去做洗车工,以这种方式来攒钱。于是尤拉请求谢廖沙带他一起去洗车,谢廖沙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最后不知是谁知道了他们的秘密,尤拉藏在木板下的钱全都不翼而飞了,柳巴的生日礼物最终也没能兑现。

 

 

有一天,孤儿院来了很多美国人,他们走的时候带走了很多孩子,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伊拉被送了回来,因为她在学校的表现非常不好,还弄坏了这家人家里的钢琴,这架钢琴也算是个古董了,这让他们非常生气。然而最受伤害的是伊拉还有孤儿院里一直照顾她的奶奶,这位奶奶非常伤心,本以为伊拉今后终于有人照顾了,但是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果,她气愤地说道:“难道领养孩子可以这么随意吗?孩子又不是一件东西,可以随意抛弃……”

 

当然,孤儿院里的孩子们也会有调皮的时候,他们知道在孤儿院的老师手里有一本黑名单,上面记录着每个孩子犯的错误,到了一定的时间会对这些孩子作出惩罚。有一次,老师为了赶在大雨前回家,匆忙间把写有黑名单的本子落在了孤儿院。这些孩子们偷偷溜到办公室,打开黑名单,看到上面用小孩子的笔迹记录着每一个孩子每天的行动,他们把这个笔记本撕得粉碎,还把这些碎片贴在教室里,并在旁边写着:“首先应该被鞭打的是告密者!”

 

尤拉后来才明白被一个家庭收养,感受家庭的温暖是多么幸福的事,那样的生活仿佛就像月亮一样美好而又遥远,他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哪个家庭收养。但有一天孤儿院来了一位奶奶,她叫奥莉加·鲍里索夫娜,邀请尤拉去她家的别墅做客。其实,当时的尤拉非常渴望自己能到别人家做客,因为当时正处于暑假,孩子们都不用上课,孤儿院里大部分孩子都去了亲戚家做客,他也想像其他孩子一样。于是他答应了。

 

奥莉加奶奶家的别墅有两层,院子里种着白桦树、苹果树和不知名的小花。虽然别墅里很安静,但是却不同于孤儿院里的安静,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时不时能听到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和飞机飞过天空的轰鸣声。尤拉在小镇上四处逛了逛,突然有了家的安逸和舒适感。他和奥莉嘉的大儿子尼古拉·彼得洛维奇一起钓鱼,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是奥莉嘉和她的大儿子让尤拉知道了孤儿院外面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才是多姿多彩、充满希望的生活。后来,尤拉就成为了奥莉嘉家庭的一员,那时的尤拉已经17岁了,但他和奥莉嘉一家人相处得非常愉快、和谐。他结婚生子,成为了一名喜欢画画的巧手铁匠。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沃夫卡,他是尤拉最好的朋友,沃夫卡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小时候在孤儿院看到一只流浪狗,就想把他留在孤儿院,后来这只狗也成为了他忠诚的朋友。而尤拉和沃夫卡在离开孤儿院有了各自的生活后还一直都保持着联系,虽然他暂时还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但是相信他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归宿。

 

特殊的生活经历让尤拉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会忘记过去的生活,学会宽容和谅解。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应该把时间留给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悲伤、难过、怨恨留在心里。对于尤拉来说,他不应该纠结于自己的亲生父母为什么抛弃他,而应该好好感受现在的家庭带给他的幸福,要学会享受眼前的生活,过好眼前的生活。

 

作者简介

斯维特兰娜·拉布兹诺娃(1976—),俄罗斯著名作家,出生于库尔斯克州,毕业于库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的语言文学系。她的所有事业几乎都与孩子有所关联:她曾做过孤儿院老师,儿童图书馆的教育组织者和幼儿园的老师。2014年,她的作品《通往月亮的门票》获得俄罗斯“谢尔盖·米哈尔科夫青少年文学国际大奖赛”最佳青少年文学作品。她的作品中包含着很多孤儿院里的孩子们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教育问题和领养问题,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插图作者

 

尼古拉·克利缅科(1973—),出生于俄罗斯高尔基市,写生画家、架上绘画画家、插图画家,先后毕业于下诺夫哥罗德艺术学院和莫斯科肖洛霍夫国立人文大学。曾举办过很多个人艺术展,他的作品收藏在俄罗斯、欧洲国家、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很多个人藏品集中。他绘制的插图总是能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基调和色彩。

 

 

●●●

维肯季,你想活下去吗?

 

作者:【俄罗斯】尼娜·奥尔洛娃—马克格拉夫

插图:【俄罗斯】纳塔利娅·斯皮连科娃

出版时间:2017年

页码:224页

插图:彩插25幅

适合读者:青少年文学 成长小说 12岁以上青少年

题材:长篇小说

 

内容提要

 

这本书讲述了医学院学生萨尼亚·格里波夫和他的朋友们在医院实习时发生的故事。萨尼亚见证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萨尼亚的实习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在一开始就遇到了阻碍,他甚至都曾想过要放弃这个职业。在他刚刚来到心脏科开始他的实习时,他爱上了一位女病人,柳巴。柳巴有着一头栗色的头发,大大的、蓝色的眼睛,皮肤闪烁着金色的光泽,萨尼亚第一次见到她就爱上了她。但不幸的是,她的生命只剩下一个月了。萨尼亚的老师、同学纷纷劝说他,不要投入太多的感情,而萨尼亚还是日日夜夜守护着柳巴,甚至为了柳巴顶撞了老师,提出了退学申请。

 

后来,在柳巴过生日的那天,偷偷地带着柳巴到海边看海,点燃篝火,庆祝生日……但一个月后,柳巴还是离开了他,一时之间,他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冷静下来后,经过慎重思考,意识到退学是自己一时冲动,便提交了返校申请,又重新回到了医院,整理自己的心情,准备重新出发。

 

 

在外科,萨尼亚见证了奇迹的发生。一位女工人萨舒拉不小心被卷到了机床里,被送到医院时浑身是伤,身上有好几处骨折,大家都认为这个姑娘很难再救活了,然而经过医生的手术治疗,萨舒拉竟然坚强地活了下来。

 

萨舒拉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她苏醒后慢慢恢复,给病房的病人和医生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她的男朋友也会经常来探视她,这让她感到生活充满着希望。但不知为什么,有一天,萨尼亚发现,萨舒拉突然变得忧郁起来了。耐心的萨尼亚在和萨舒拉谈心后发现,原来萨舒拉已经四天没见到自己的男朋友了,为此她很伤心,于是她拜托萨尼亚到她男朋友的家里去看一看,想要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

 

 

尼亚按照萨舒拉给的地址找到了她的男朋友科斯佳,一番交谈后,科斯佳痛苦地倾诉道:“萨舒拉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女孩了,自从她恢复以后,无论是样貌还是说话的声音都变了,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没办法接受,也无法再继续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萨尼亚虽然很气愤,但也很无奈,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转告给了萨舒拉。本以为萨舒拉会一蹶不振,但没想到几天后,她就完全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准备好了迎接新的生活。她对萨尼亚说:“我们本来马上就要结婚了,没想到发生这样的事,不过这件事也让我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另外,我现在非常肯定的一件事是,我想做一名医生!”

 

有时候,他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病人。萨尼亚有一天值夜班时就遇到了一位病人吞下了一根针。这位病人是萨尼亚的朋友,因为他特别爱吃羊肉馅饼,所以大家都叫他“羊肉卷”。他非常焦虑,一直跟医生说那根针已经刺到他的心脏了,他觉得自己的心脏不舒服。原来,是他在用针的时候发现针眼堵住了,想要把灰尘吹下去,却不知怎么针就溜进了喉咙里。萨尼亚也觉得这种情况非常危急,然而医生伊戈尔却不慌不忙,让萨尼亚去食堂盛一大桶粥来,每隔一小时给病人喝一碗粥,这根针自然就会排出来。于是萨尼亚便陪着“羊肉卷”喝粥,边等待边聊天,虽然“羊肉卷”有一些小情绪,但还是听从了医生的安排,最终也顺利地排出了那根针。而萨尼亚却对“羊肉卷”描述的他儿时的乡村生活充满了憧憬。

 

一天,萨尼亚在医院门口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远远地看去像是一同在此实习的同学奈莉,但是似乎又不太像,走近才发现,她剪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原来长长的,富有光泽的秀发不见了,整个人看起来像个假小子。萨尼亚便跟她开起了玩笑:“你不是傻吧?以前是头发长见识短,现在头发比见识还短!”,奈莉听了并没有生气,只是淡淡地说道:“没什么,头发还会长的”。但是,当萨尼亚巡视病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做错了事。萨舒拉的床位旁边,放着一绺长长的头发,头发的颜色、光泽是那么独一无二——这就是奈莉剪下来的头发。原来,萨舒拉一天天恢复了,但由于头部的创伤,头发还没长出来,她也一直想和以前一样,有长长的头发,奈莉就剪下了自己的头发送给她。萨尼亚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说的那些话对奈莉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

 

 

下班后,他闷闷不乐地走到公交站,看到公交站旁卖花的老奶奶,突然想起来以前爸爸犯错误的时候,常常会给妈妈买一束花来赔礼道歉。于是他灵机一动,买了一束花又返回到医院,托医院的护士送给奈莉,并让护士告诉奈莉是一位病人送给她的。萨尼亚这才觉得如释重负。

 

萨尼亚和同学们快要迎来新生儿科的考试了,萨尼亚突然想起来上次借给莎娃的课本还没还回来,于是便到宿舍去找她。萨尼亚赶到的时候,她正在和同学复习新生儿出生的三个阶段,萨尼亚也参与到了讨论之中。突然,有人敲门,说古莉亚刚刚生下一个孩子,就在隔壁宿舍。他们三人急忙过来帮忙,发现孩子的脐带还没剪短,胎盘也没有处理好。他们在帮孩子剪脐带的同时,拨打了120急救车,及时地帮古莉亚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婴儿,母子平安。经过这件事,他们对新生儿出生的过程也更加熟悉了。

 

他们接收过的最为奇葩的一个病人是维肯季。他是因为想要自杀,吞下了过量安眠药而被送进医院的。但医院的医生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他了。这时他第三次因自杀未遂而住院,医生和护士们说,他每谈一个女朋友就会自杀一次,而这次显然并不是真正想死——他在所有人都在家的时候服下了药片,这样家人们就能很快发现他,把他送到医院。同样的闹剧已经上演过两次了,每次把他送到医院,抢救过来时都会大声嚷着“没有她我活不下去!”。

 

 

萨尼亚听到这样的故事决定“帮一帮”维肯季。萨尼亚问他:“你到底还想不想活下去?”,他答道:“不,没有她我没法继续活下去了”。萨尼亚便说:“那你还可以为那些想活下去的病人做些好事,把你的器官捐给他们,他们的生命就可以延续。我们就这么说定了”。说着,就推着维肯季的担架乘坐电梯,往太平间走去,还把他的输液针拔了下来。维肯季此时惊慌地叫喊着:“你要干什么?你没有这个权利!”“救命啊!有人要害我!”“啊…..!有人帮帮我吗?我还不想死!”……

经过这番“治疗”,维肯季后来再也没来过医院了。

 

当然,在萨尼亚的实习生涯中,也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一次,病房的一位病人普雷特科夫大叔偷偷地对萨尼亚说,他们几个病友悄悄地筹集了一些钱,想让萨尼亚帮他们去买些“酸奶油”。萨尼亚一口答应,拿着这位病人给的钱,到商店里买了一盒酸奶油。奇怪的是,他们给的这些钱绰绰有余,还剩了很多。萨尼亚带着酸奶油回到病房的时候,这位大叔一脸失望,而病房里其他病人却哈哈大笑。萨尼亚不知发生了什么,一圈打探后才明白,原来大叔们有自己的“酸奶油”,他们想要的是酒!

 

 

萨尼亚最后来到了新生儿科。在这个科室有一位特殊的病人,他躺在保温箱里,看起来非常虚弱。这位小病人早出生了三个月,然而出生后,他的妈妈以还要回去工作为由一走了之,再也没回来过,医院也无从得知他的爸爸是谁,在哪里。他就这样成为了一个被抛弃的孩子。萨尼亚日夜看护着他,他还非常虚弱,不是起疹子就是发烧,虽然看护下来非常劳累,但萨尼亚却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还给他起了名字——伊万·谢尔盖维奇。但很快,便有人来医院领养伊万,萨尼亚发现他认识这对夫妻,也许,萨尼亚可以做伊万的教父呢?

 

对于萨尼亚来说,他未来的工作是充满着使命感的一份工作,还是普普通通谋生的一种方式呢?是要做一个冷漠的“医务工作者”还是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呢?我想,萨尼亚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为每一位病人付出自己的情感,用心为他们治疗,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医院的温度,不再因为病痛而难过伤心,希望医院真正成为一个能让病人们“重获新生”的地方。

 

作者简介

尼娜·奥尔洛娃—马克格拉夫(1954—),出生于阿尔泰共和国安德罗诺夫村,曾经在卡梅申医学院学习,也正是以在医院实习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维肯季,你想活下去吗?》。在医学院学习第二年的时候,创办了《护士荟萃》杂志,自己一人担任杂志文章作者、美编和主编。毕业后进入伏尔加格勒医院工作,后又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进修,成为了一位职业作家。

尼娜15岁时就开始写诗,她的诗曾在《俄罗斯诗歌.20世纪》、《黄昏纪念册》等杂志出版。1996年起,俄罗斯白城出版社出版了她写给孩子们的讲述俄罗斯历史的图书《北方的首都》、《沙皇和皇帝》等,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是《俄罗斯主教的思想》和《孩子和父母应该知道的上帝的法则》。她曾获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爵奖章。《维肯季,你想活下去吗?》获得第五届俄罗斯“谢尔盖·米哈尔科夫青少年文学国际大奖赛”三等奖(2016)。

 

插图作者

纳塔利娅·斯皮连科娃(1967—),毕业于马尔科·金兹堡造型艺术学校。从2000年开始为图书绘制插画,与“微笑”、“麦哲伦”等多家杂志社有合作,成为许多作家作品绘制过插图,如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格林兄弟、刘易斯·凯罗拉等。

 

 

翻译及整理:韩莹  孙铭遥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国际版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