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文著协名家会员作品展播丨N0.038丨张映勤:岳阳楼前

加入时间:2021/3/18 11:44:06   来源: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作者 /张映勤 赏析 /桑莉 朗诵 /葛蕊萌

岳阳楼是因为一篇文章而闻名天下的,这就是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中学课本总少不了这篇名文,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基本上还能倒背如流:“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至少让两人一楼一名言流传于世。两人就是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楼自然就是岳阳楼了。至于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了千古名句了。

作为闻名全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岳阳楼论气势规模,似乎与我们的想象、与它的名气都有一定距离。不是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吗?想象中的岳阳楼必是气势雄伟,巍峨壮观,让人惊叹的庞然高楼,然而走到近前,站在它的脚下向上眺望,我实在感觉不出它就是所谓的天下第一楼。楼就那座楼,如果不是临水而建,更显不出它的高大气势。全楼高三层,沿石阶而上,主楼仅高十五米,楼体平面呈长方形,宽十七点二米,进深十四点六米,占地二百五十多平方米。此等规模,在见惯了高楼大厦的现代人眼中,实在算不上雄奇宏伟。

夏永岳阳楼图

大凡名胜传播天下,有关它们的传说牵强附会者众矣。但是关于岳阳楼最早的遗迹我想是大致不错的。相传,它的前身为三国时期的“鲁肃阅军楼”,你想,离岳阳不远既有吴国操练水军的黄盖湖,又有中外闻名的赤壁古战场。岳阳(三国时称巴丘)地处战略要地,瞭望敌情,重兵把守,吴主孙权派鲁肃率万名军卒驻扎此地,临湖水修筑高楼以检阅水军,似在情理之中,吴蜀联军大败曹操,胜在水师,阅军楼练兵起到了一定的军事作用,这是岳阳楼响誉中华的初始。后人在此基础上屡加修建,骚客游人不绝于缕,使之成为登高望远观景抒怀的好去处。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岳阳楼似乎是建在北宋滕子京手中,这实在是一种误读。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位被贬的州官只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也就是说,在滕子京之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岳阳楼屡废屡建,在他之后,亦复如此。滕子京不过是众多修建者之一,他的功劳与其说是修楼,不如说是他独具慧眼超前发现了“名人效应”,请当时的政治文化大名人范仲淹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楼还是那座楼,却因为一篇不朽之奇文而名声大噪。

不客气地讲,滕子京是因沾了岳阳楼的光而名留史册的,岳阳楼则是借了范仲淹的名而名扬天下,范老先生也因文而名闻天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没有《岳阳楼记》,滕子京恐怕至今默默无闻,范仲淹即使小有作为,但像他这样的人物车载斗量,数不胜数,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二三流文人,岳阳楼普普通通,名气自然也会减色不少。我以为,范仲淹也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文章会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他为岳阳楼做了最好的广告,使之成为天下楼阁之名品,历朝历代的官宦墨客在这种名牌效应的带动下,竞相吟咏,锦上添花,推波助澜,短歌长文不计其数,但传诵千秋,名贯至今者唯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才打造出岳阳楼今天如此显赫的声威,如果按时下明星广告的费用,那篇只有369字的《岳阳楼记》,价值何止千万。

龚贤岳阳楼图轴

站在岳阳楼上,举目远望,洞庭湖水尽收眼底,确有“衔远山,吞长江”之感,只是那远山远且远矣,却并不高大雄伟,它只是几十里外孤悬湖中高不过百米的君山,而湖水江水烟波不惊,平静如常,并非浩浩荡荡,汹涌澎湃,也许是洞庭湖的面积在日见缩小,早已没有了原先那种辽阔壮观的气势了。眼前的岳阳楼,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而《岳阳楼记》却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看看墙壁上金光灿灿的范老先生的那幅楼记,真是让人不能不为之叹服。文章字字玑珠,句句生辉,堪称千古之绝唱,盖世之奇文。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范仲淹并没有到过洞庭湖,更没有登过岳阳楼,只是受朋友滕子京之托“嘱予作文以记之”,那些匠心独具的绝妙文字竟然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或者说只是按照滕子京寄送的一本《洞庭秋晚图》而作。范老先生既未深入生活,也未实地考察,却能以如椽之笔,将岳阳楼气势磅礴,巍峨耸立的姿态尽现眼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是雄文,如是佳作,竟完全是出自想象,岂不怪哉。这至少给我这样一个启示:一代文豪,思接千里,想象骋驰,关键还在于观察提炼的功力,天天生活其中而缺少发现,只能是熟视无睹浑然无知,“泯然众人矣”。而《岳阳楼记》的闻名天下,流传千古,又不仅仅在于它写景的逼真,而在于其精深的理性思索,博大的胸怀,超迈的意识,没有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言,对岳阳楼的赞誉、描绘只能是虚有外表而不见精神,范仲淹也只能如过江之鲫的文人墨客被时间所遗忘。可见千古文章,确如魏文帝曹丕所言,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宜当慎之慎之!


作品赏析

“楼前”一文似随意起笔,笔锋周转、腾挪间,去“楼”就“前”,隐“景”显“思”,少“实”多“史”,将“两人一楼一名言”,于古今连通中,化而为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以“文”写“文”,写文学名篇,写文坛佳话,写文化气象,写文脉传承,无“思接千载,想象驰骋”之“观察提炼的功力”,短短千字文中,很难调拨心绪,笔随思行。而散文写史、写文化,稍有不慎,也易坠史入文,从而使散文之“美”受损。此文虽重“文”意,但以“思”行,文思相接,生美文美思。作者行文亦首尾呼应,以名作始,以名作收,散而为形,聚而为名作精神,笔力沉着,文采兼具。(桑莉)


作者简介



张映勤,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编审,文学杂志主编。出版专著十余种,编辑各类文学图书百余部,发表小说、散文、随笔、学术文章等字数百篇,500余万字。担任文学若干奖项评委,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赏析嘉宾

桑莉,女,山东聊城人。文学博士。高校教师。临沂市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多关注现当代文学与性别研究、现代诗歌研究。

朗诵者

葛蕊萌,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演讲朗诵活动教学与组织工作,所培养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各类演讲朗诵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