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文著协名家会员作品展播丨N0.058丨王海滨:《红岩》之光耀芳华

加入时间:2021/7/19 14:37:58   来源: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红岩》之光耀芳华


作者 /王海滨  赏析 /鲁丁  朗诵 /朱勇

 

家中早就有《红岩》这本小说,因为我年幼,所以并没有翻阅。一直到小学一年级,在村口的空地上看完露天电影《烈火中永生》,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下原著,没想到全班就我有,大家就都争相向我借阅,我自己这才“近水楼台”先看了一遍。虽然有些感触,但那时感觉还是不如看电影直观,内心时时涌动的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也都是来自银幕上那两个角色。

 

电影《烈火中永生》讲述的是解放前夕的重庆,许云峰、江姐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垂死挣扎而进行斗争的故事。

 

高中时期,父母携我去重庆旅游,特地抽空去了位于歌乐山的渣滓洞,第一次瞻仰到了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的照片。当解说员说到这个身材虽然娇小的女子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电影中的画面:

 

为了获悉地下党的线索,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江姐的十指,江姐面无惧色,一字一句地:“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这句电影中江姐说的话,多年后,扮演江姐的于蓝老师亲口又对我说了一遍,她情绪激动地说中国共产党人真的就是那样。

 

老人家回忆说,1961年,她患病在医院休养,偶然读到了小说《红岩》,被里面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就主动把小说推荐给了夏衍,请他改编成电影,并和导演水华专门两次赶赴重庆,通过《红岩》的作者接触到了许多江姐生前的战友和许多烈士遗孤,了解到了很多第一手资料,记录了十多万字的笔记。在接近两个多月的走访中,那些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让她触摸到了革命先烈们的精神面貌和心里状态,走进了江姐的内心。

 

影片摄制完成后,于蓝老师扮演的江姐引起了轰动。

 

于蓝老师却说:“是烈士本身的事迹感动了人、教育了人,并不是演员有多么了不起。”

 

那次采访过后不久,因为要拍摄电影演员安琪的纪录片,我又一次来到于蓝老师家。于蓝老师的家就在北三环外一幢普通高层住宅楼里,房间空间可以说狭小,里面的陈设简单且简朴,客厅迎面的墙中间工工整整地挂着老人和周恩来总理的合影以及和邓颖超的合影。没有什么昂贵的电器,最为时尚的是一台清华同方的老式台式电脑,还是孩子们淘汰下来的。老人家80岁高龄的时候学会了打电脑,没事的时候就用电脑玩游戏或者打打稿件,目的是锻炼手指灵活脑子。老人家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力所能及地把身体锻炼好,给国家少添一些麻烦。

 

那天的采访很顺利,但是等到摄像机一停,意外却发生了:坐在镜头前椅子上的于蓝老师站不起来了,原来她刚才坐的时候稍微拗了一下腰,但是怕影响拍摄,所以没有说出来,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分钟。

 

有一天,我做了一件现在回想起来都特别唐突的事情:怀揣着自己第一个剧本上门请于蓝老师指点,她欣然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了一遍梗概,中肯地提出了几点建议,然后拿出信纸居然给原中国电影集团总公司策划部主任史东明写了一封推荐信,老人家说喜欢看到年轻人有闯劲,国家属于年轻人,电影更属于年轻人。

 

于蓝老师的微笑让刚刚走出北京电影学院的我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后来,我写了一篇关于于蓝老师的文章发表在一家国家级影视杂志上,由于新来小编辑的失误,稿子中居然把《红岩》写成了《红颜》。编辑部核实后表示登门致歉。于蓝老师却说更正一下就可以,不必登门,并特意叮嘱年轻人难免犯错,知错就改就好。

 

2018年,听说97岁的于蓝老师还出演了为纪念抗战73周年而拍摄的《那些女人》,虽然戏份不多,但是能再次站在水银灯下,她说自己很满足,很开心,真的愿意再演下去……

 

我能理解老人家这番话背后的深意。早在上个世纪的1961年,老人家就被评为二十二大明星之一,在大银幕上塑造的角色虽然不多,但每一个都饱满鲜活,深深留在了观众的记忆当中,可以看出于蓝老师是喜爱表演事业的,很遗憾因为脸部肌肉有抽搐的小疾,才不得已转到幕后。

 

2020年6月底,于蓝老师驾鹤西去。无以怀念,又买来一本《红岩》,秉烛夜读,读罢掩卷心想,倘若于蓝老师和江姐两人生活的时代互换会怎样?

 

应该完全一样。

 

江姐的血液早已经流淌在于蓝老师的血脉中,就像于蓝老师说的那样,她早已走进了江姐的内心:对党对国家忠诚,简朴生活,一生奉献;花甲之年,为儿童电影重新出发,开创了中国儿童电影事业新天地;八十多岁高龄出演电影,片酬还捐献给母亲水窖项目和边远孤儿,九十多岁了,还行走在中国电影事业的道路上……

 

想来,《红岩》的光芒一直在照耀着老人家前行。

 

其实,得到《红岩》之光照耀的何止于蓝老师呢?


 

作品赏析

《红岩》是一本书,它展现了渣滓洞那些为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先辈们的不朽业绩。红岩是一部电影,它塑造了在《烈火中永生》的先烈,尤其是江姐的光辉形象。红岩是一种精神,那句闪光的告白——“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至今掷地有声。

作家紧紧抓住了书、电影、精神这三个要素记述了老电影艺术家于蓝的故事——在病中四处奔走将《红岩》搬上银幕;在采访镜头前,忍住当场扭了腰的疼痛坚持配合拍摄;在耄耋之年,认真出演戏份不多的抗战影片……她说,是烈士感动人,演员没什么了不起。

是的。是红岩燃烧着先辈革命的理想,照耀着于蓝的艺术追求,鼓舞着作家继续秉烛前行。愿更多的青年人阅读《红岩》、观看《烈火中永生》、发扬红岩精神,放射出于蓝那样的人生光华。(鲁丁)


 

作者简介

王海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奇艺签约作家。文字散见于《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读者文摘》报刊杂志,出版长篇小说《朝花夕拾1990》(改编成院线电影《小情书》),散文集《北京人》《清水无香》。

 

赏析嘉宾

鲁丁,本名李战吉,人民日报原甘肃分社社长。著有《霓虹港湾》《文苑拾穗》《西北掠影》《古代爱情小说赏析》《柴生芳的故事》《柴生芳之歌》等。

 

朗诵者

朱勇,多年探索声乐与语言艺术工作,在电台、电视台多档节目中担任解说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