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文著协名家会员作品展播丨N0.060丨王升山:草地上的学校

加入时间:2021/7/26 9:55:24   来源: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草地上的学校

 

作者 /王升山  赏析 /鲁丁 朗诵 /阿峥


随着车窗外水草地慢慢往后退去,我眼前幻化出了那些并不具体的红军……。小时候曾有幸亲耳听过红军爷爷讲长征的故事,故事过后往往使我彻夜难眠,但那时我知道这难眠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更多的是因为故事背后的那份期盼,爷爷总是说他们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像我们一样的孩子们走进学堂。对这话我有深深的理解,这期盼实现了,不仅在我们身上,也在长征路上……

 

靡靡的细雨就那样不紧不慢地飘落着,湿湿漉漉,接了水的草地与远山也就混沌出了一片苍茫,半缺氧状态下的大脑像是对雨有着一种特殊感悟,想这雨水是与我们有约,既然我们是来重走长征路的,那雨就如影随行般地降落在这高原水草地上,让我们多少感受一下水草地的艰难。

 

车继续前行着,身体感受着由轱辘传递的路的艰辛,远处遥遥的视线中那可望的藏族村寨也渐渐清晰起来。听说那就是班佑,草地中红军曾经的寄慰与哀伤。车上有了点骚动,人们也开始了一天中少有的兴奋。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班佑,红军走出草地时见到的第一个藏族村寨,村里有所牧区小学,那应该是多年后在这片草地上建造的第一所小学。在此之前的草地“杳无人烟,没有人从这条路上走过,没有房屋,只有我们自己。就好像我们是地球上的最后一批人。”这是一个红军医生后来的回忆。那次见到班佑时红军战士非常激动,“队伍里曾经盛传着要在那里的‘洋房’过夜的笑话。”终于走出草地的心情可想而知。极度的饥寒交迫,使战士们抱着最后的希望冲向班佑的那几十间毡房和牛粪砖垒起的“永久性建筑”,结果什么也没有,藏民们听了国民党的宣传都跑光了,没有留下一粒食物,很多战士就是那样倒在了对食物的希望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中,班佑也就有了他们最深的一次记忆。

 

班佑寨后来被称作草地第一村,村旁有片美丽的柳树林,班佑河的一条叫茶其卡的支流从中穿过,当年红军右路军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毛泽东住在河的对岸,这使得这里更加出名。

 

柳林至今还在,而且更加秀美,右路军指挥部遗址的一部分就那样空着,想是供人凭吊,另一部分建起了这座班佑小学,那座为游牧的藏族孩子建造的小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眼见到班佑小学时内心就有一种感应,朗朗的读书声使我放下了手中的一切,学校的规模并不大,但建制是齐全的。走近一间教室,十几名学生正在上课,语言我听不懂,大概采用的是藏语教学,看看孩子们天真无邪、幸福满足的微笑,内心也为之感动。我知道牧区建一所小学是非常困难的,路途、生源、教师、资金等等都是问题,但这所小学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想来当年办学之艰难,应该感谢那些为学校建设付出过辛勤努力的人们。当然我想他们的努力也是对红军前辈的一种回应。

 

据说当年留在草地并健在的红军战士只有侯德明一人了。老人今年八十三岁,湖南凤凰人,十三岁那年随父母兄弟九人一起参加了红军,长征走过这里时,母亲牺牲了,侯德明也因脚伤无法随队前行,被父亲留下并为一位活佛收养。老活佛心地善良,不仅把他养大还帮他娶妻生子。想想老人童年经历,心就很难平静,那时他本该同这些孩子们一样走进学堂,但却随着父兄并不清晰却执意追求的事业去离家舍命,对这看似不太公平的事实,老人并不后悔,因为那就是他们理想的一部分。

 

见到老人时,老人正盘腿于炕上,手握经筒,翕动的嘴唇咏颂着雪域的六字真言。老人家的门前,一群顽皮的孩子正分食着蛋糕,天真烂漫的脸上透着无邪与纯静。交谈中知道孩子们中午家中不起火,吃点蛋糕赶着还要上学。童年的幸福感染着每一个人。我不知道孩子中哪个是老人的后代,但想来那又何妨,老人那饱经沧桑刀刻般留存着时间记忆的脸上记述的是比这更大的草原和他们的未来。

 

班佑小学后来总是在我的脑中出现,有时还像特殊的电脑程序那样复制出各种动漫式的小学校美好未来的版本,那奇幻的景象叫人向往。我想那一切并不是不可及的,不久的将来她注定要成为草原的现实。



作品赏析

讴歌红军长征的作品不少,这一篇却独辟蹊径。作家着笔于听红军爷爷讲述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上学而革命的故事,着眼于草地第一村那所平淡无奇的小学,着力描述班佑藏寨长途跋涉的艰辛脚步,不露声色地展示红军长征的伟力和影响。

一座供人凭吊的指挥所和领袖住房,一所书声朗朗的小学校,就像两只手抱紧草地,把班佑的过去和现在从肉体上联接起来。从冲向无人的毡房、倒在饥饿中的红军战士,到分食着蛋糕的天真孩子,坐在炕上、咏诵真言的当年小红军……就像时空隧道,把班佑的历史和现实从血脉上、灵魂上联接起来。

正因为如此,读后不由得想起文学创作的那条定律——作家不是写标语喊口号,他的倾向性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惟其如此,作品才会产生深厚的感染力和久远的生命力。(鲁丁)

 

 

作者简介

王升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北京作协副主席、理事,原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品有小说《南瓜门》《女巫小土》《奈何桥》,散文《永远的埃及》《对玻斯文明的敬意》等,分别发表于《十月》《当代》、《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文学杂志。

 

赏析嘉宾

鲁丁,本名李战吉,人民日报原甘肃分社社长。著有《霓虹港湾》《文苑拾穗》《西北掠影》《古代爱情小说赏析》《柴生芳的故事》《柴生芳之歌》等。

 

朗诵者

阿峥, 一名普通的文艺战士  舞台是他的战场,声音是他的枪,情感是那颗穿透心灵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