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知网回应出版六家作者投诉:在研究方案,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每天忙到零点

加入时间:2021/12/22 14:44:07   来源: 长江日报 
 我的100多篇文章未经同意被中国知网收录,如果不起诉,就这样一直被侵权吗?”12月17日,武汉青年学者梅杰致电中国知网讨说法,得到的答复是:在研究方案,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每天忙到零点。

武汉80后学者梅杰。


百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收录

80后学者梅杰,长期研究现代文学、儿童文学、地方志,在《文学报》《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现代中文学刊》等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其中C刊20多篇。

12月13日,梅杰转发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报道《作家陈应松:准备起诉收录了我300多篇文章的中国知网》到朋友圈:“我也有100多篇,谁帮我打?”不少同行留言支持梅杰维权。

中国知网检索截图。

梅杰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他以笔名“眉睫”发表的文章就有90多篇被中国知网收录,单篇文章最高下载量达800余次,但无论是中国知网还是期刊,从未与他签过授权协议。如果加上署名梅杰的文章,他共有100多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收录。


维权要证明自己是作者
梅杰(眉睫)部分著作。


梅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和自由撰稿人,他不为评职称,每年自费买书都要花费一两万元,研究成本较高,“作为知网的使用者,我过去到处求在高校的朋友帮忙下载文章,作为知网的内容供应者,我的权益在哪里?”

17日上午,梅杰拨通中国知网法务部门的电话,对方明确表示:要跟期刊社核实收录的文章究竟有没有取得作者本人授权,如果作者与期刊社签了授权协议,作者也同意期刊社向第三方授权,这个是没问题的。

当问到如果没有经过作者授权怎么办时,中国知网法务部门电话中给出的答复是:知网收录的作品均是通过期刊社取得授权,作者的稿费都支付给了期刊社。如果期刊社没有支付作者这部分的稿酬,知网方面会积极督促对方及时补付,争取在一个月之内给出答复。对方还提醒梅杰联系期刊社证明自己是作者,最好有作家证等材料证明。


最近投诉者增多


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发表过梅杰文章的《文学报》。对方称,《文学报》2015年起与知网签署授权协议,且授权内容仅限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作品。对于来稿作者的文章,均没有授权给知网。“如果知网收录了梅杰的文章,意味着《文学报》也连带被侵权了。”

记者又联系到刊登过梅杰文章的某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C刊,针对中国知网法务部门的说法,该期刊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刊每期都有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费一并支付,“没有补付稿酬的可能”。

梅杰致电中国知网讨说法时,知网工作人员一再与他核实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发表文章的刊物等,问及缘由,对方解释,“最近来投诉的作者太多,包括一些仿冒作者也来索取稿费。”


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

探访中国知网北京办公地。驻京记者柯立 摄

中国知网工作人员电话中告诉梅杰,大意是:目前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在研究整改方案,这是个历史问题,也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需要慢慢去整改,最近每天都加班到零点去处理这个事情。

梅杰现还在考虑如何维权。他说:“我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以笔名发表,要证明作者是我本人,需要一一联系期刊和当年的编辑,整个过程就很漫长,如果期刊不配合,那更麻烦。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最后的结果也不好说。”

长江日报12月7日首发报道《100多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擅自收录 九旬教授维权全部胜诉获赔70多万》,连日来引发广泛关注。10日晚,作为中国知网运营方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公开回应:诚恳接受来自作者、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批评,向赵德馨教授表示诚挚的歉意。

中国知网在回应中表示“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一道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自中国知网10日晚发布说明向赵教授致歉后,尚未与他联系协商如何解决作品继续在知网传播这一问题。




记者丨李玉莹
编辑丨王戎飞
校对丨蔡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