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知网继续牺牲作者利益可能会面临无法承担的风险

加入时间:2022/2/24 9:51:23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2日讯(记者李玉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维权一事,经长江日报率先报道之后引发持续关注,并入选2021年度网络治理十大司法案件、2021年度中国十大传媒法事例。

作为知网主办单位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去年12月10日发布公开说明向赵德馨教授致歉,并表示“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时至今日,赵德馨教授被下架的100多篇论文在知网上仍查不到,知网方面也未就此问题与他进行过沟通。

知网会面临更多类似的诉讼吗?知网的运营模式有哪些问题?知网的出路在哪里?在《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朱剑看来,赵德馨教授诉讼案是一个信号,提醒知网,继续牺牲作者利益可能会面临其无法承担的风险。知网要想赢在未来,现在该是考虑如何走出知网模式的时候了。

《清华大学学报》(网络首发版)近日刊发了朱剑撰写的3.5万字的《中国知网与入编期刊及其作者关系十论——从赵德馨教授诉中国知网侵权案说起》论文。以下为长江日报记者基于该文与朱剑就知网问题的对话。


朱剑,《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编审,自1982年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一直在《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长期关注学术研究的评价体系、学术共同体建设以及学术编辑的立场与角色定位等问题,是“域出版”概念的首提者和我国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1.谈赵德馨教授诉知网事件:严重程度超过以往所有类似诉案


记者:赵德馨教授诉知网,您最关注的是什么?

朱剑:在我的记忆中,像赵德馨教授诉案判决后知网在官网首页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的名义专门发一说明,公开向原告道歉,并表示要积极善后,还是第一次。

知网不仅是一个学术期刊数据库,而且还具备了评价、查重、翻译、出版等数据库外延功能,已深深地嵌入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等一系列复杂算计之中。知网不仅与每本期刊及每位学者都有密切关系,而且关系到中国学术的未来。

赵德馨教授诉案暴露出知网的问题,固然值得关注,而学术期刊及其传播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则更需要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共同探讨。

记者:知网会面临更多像赵德馨教授这样的诉讼吗?

朱剑:在这场官司中,知网是不折不扣的输家,其行为的侵权性质得到了法院的认定。这一结果很可能使知网面临更多类似诉讼,且在今后可能的类似诉讼中会因这些判决的广泛影响而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此次事件的严重程度已超过了以往所有的类似诉案,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后果。

记者:如果知网遭遇更多诉讼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朱剑:如果原告都能像赵德馨教授那样获胜,且按类似标准获赔,那么,一旦这个“群”的人数或涉案作品数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就不是知网所能赔付得起的了。


2.谈知网与期刊的关系:通过复杂博弈建立了一定的默契

记者:知网与期刊是一种什么关系?

朱剑:知网与期刊是针对同一出版对象(学术论文)并存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两个出版主体。知网与期刊通过复杂博弈建立了一定的默契:划分了纸本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边界,期刊和知网各占一边,互不干涉;期刊向知网提交原始数据,但不会为此真正承担责任;知网为期刊文献(论文)开通数字传播渠道,期刊任由知网垄断数字传播的经营和利益,实际责任亦由知网承担。

记者:几乎所有入编期刊都是在与知网签署了载明由期刊负责获取作者向知网授权条款在内的合作协议后才被知网收录的,在法庭上,知网为什么拿不出这些期刊本应根据约定与作者签署的著作权使用和转授协议?

朱剑:入编期刊在与知网合作中普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如果不是知网开发了诸如学术期刊评价、查重等衍生功能,期刊除了定期交数据以外甚至不会跟知网有任何交往。至于充当受委托人代表知网与作者签署著作权协议,除了少量期刊一直坚持以外,大多期刊要么从来就没做,要么做了一段时间后嫌麻烦而放弃了。

记者:知网败诉后为何没向期刊追责?

朱剑:因为知网即使获得法院支持,也只能追回已付给期刊的费用,最多再有些惩罚性的赔偿,恐不及法庭计算知网赔付作者款项标准的十之一二,赢了官司,也没啥实际意义;相反,还会激起期刊的反感和抗争,甚至危及数据源的稳定。所以,知网向入编期刊追责的事从来也没发生过。


3.谈知网与作者的关系:开放获取不等于不需要作者授权


记者:知网为何不直接与作者签约授权协议?

朱剑:从技术上看,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知网收录的文献数量是以亿计的,原则上,因商业用途收录的每一篇文献,都必须与其著作权人签署著作权(主要是汇编权和网络传播权)转让或许可使用协议,这样做人力成本太高,而成功率却不会太高。二是知网并不是这些文献的原始出版者,在收到入编期刊提交的数据前,不会知道需要与谁签约,待得知期刊作者信息后再谋求签约,签约后再将作品上线,时间成本太高了,而且提前出版、网络首发等吸引期刊、作者和读者的新业务就更难开展。

不直接与作者签约还有一个知网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是稿酬。以知网目前的营利模式要按国家标准向所有作者支付稿酬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通过期刊来获得著作权人接受极低的稿酬标准甚至放弃稿酬予以授权是知网的唯一选择。

记者:那么多学者被侵权,为何很少有人打官司维权?

朱剑:一方面是知网使得文献搜集、检索、阅读和使用较之纸本时代变得容易和简单了许多,对于这样的改变,学者是欢迎的,并逐步依赖上了,所以即使知道知网有侵权的嫌疑也宽容地不予深究了。另一方面则在于这样的革命性变化使得学者个人学术研究和学术影响与学术传播效率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在维护版权还是扩大学术影响的权衡中,学者心中的天平逐渐倒向了后者。

记者:有专家提出,建议知网通过向作者支付稿酬或实行分成制来完善授权交易机制,这是否可行?

朱剑:不管以什么身份与期刊和作者分成,知网都会因无法维持其目前的收入而难以为继。

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严格遵守《著作权法》,与每位被收录文献作者签署授权协议,并按国家相关规定向作者支付稿酬,但除了与作者及时签约的困难以外,需支付的稿酬也是一笔可观的开支。知网的收入主要在打包售卖数据库,提价大概是在短时间内收入大幅增加的唯一有效办法。在数据库的售价已令包库购买单位难以忍受的今天,再成倍地涨价,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记者:怎么看待作者放弃报酬、知网开放获取的建议?

朱剑:开放获取不等于可以零成本传播,以知网如今的规模,撇开支付给作者、期刊的费用,仅数据库及衍生产品的制作和维护成本每年也得以亿元来计,这笔费用由谁来买单?而且,开放获取不等于不需要作者授权,授权问题仍然绕不过去。


4.谈知网运营模式:唯独缺少的就是公平

记者:知网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

朱剑:20世纪90年代末,早已完成了专业化、体系化、规模化(集群化)构建的西方大型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旗下的学术期刊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数字化转型模式,但是,由于期刊体制的不同,西方学术期刊数字化模式却难为中国所套用。在没有现成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知网模式的横空出世,堪称大手笔,其所设立的目标是要创设一个巨无霸的统一平台,收尽所有学术期刊乃至所有具有传播价值的学术文献,进行数字出版和传播,这场变革在当时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记者:知网的运营模式究竟有哪些问题?

朱剑:我们应从两个层面来解读知网模式。

从商业运营来看,知网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数据源,并将期刊及其作者屏蔽于数字出版和传播之外,同时将侵权风险通过协议转嫁给入编期刊,再以学术评价等衍生功能将学术期刊及其作者牢牢锁定在廉价甚至无偿提供数据源的角色上,从而得以独享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和传播的利益。这一套堪称完美的运营模式设计中,唯独缺少的就是公平,对作者来说尤其如此。

从对学术期刊和学术传播的影响层面来看,知网模式是传统期刊体制的产物,虽然曾因其问世而大大提升了学术传播的效率,但只见论文不见期刊的建库模式与国家创建专业化、体系化、集群化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和学术传播的国际潮流是背道而驰的。

记者:官司缠身、争议不断的知网,为什么一直不正视自身问题并整改?

朱剑:如果说20多年前知网在起步阶段的某些操作,比如忽略了作者的权益,是出于不得已,或者尚情有可原,那么,在完成了原始积累、成就了一定规模且获得丰厚利润之后,仍然无视作者的权益、放任侵权行为的发生,那就有其特殊原因了。一方面,捷径的魅力诱惑实在是不易抵御的,一旦尝到了捷径的甜头,再要放弃,太难了;另一方面,知网的利润虽然丰厚,但却是以不向作者支付稿酬为前提才实现的,如果按国家规定标准向作者支付稿酬,不是靠售卖期刊数据库的收入就能承担得起的,这是知网无法正视自身问题并整改的直接原因。


5.谈知网的未来:学术期刊体制变革是知网模式将要遭遇的真正挑战

记者:知网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什么?

朱剑:我看来,与来自作者的维权行动相比,学术期刊体制变革是知网模式将要遭遇的真正挑战。

早在10年前,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学术期刊体制就已成为从管理部门到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的共识,只是在改革的路径问题上有着诸多分歧。近年来,虽然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话题逐渐淡出,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这三个文件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学术期刊整体提升计划(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尚缺像卓越行动这样的行动计划)。随着这个计划的实施,可以预见的是,包括刊号配置方法、准入退出机制、学术期刊评价机制、回归编研一体等在内相应的体制、政策、规则等,都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此一来,就会从根本上动摇知网模式的基础。

记者:您认为知网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朱剑:赵德馨教授诉案是一个信号,提醒知网,继续牺牲作者利益可能会面临其无法承担的风险。由顶层发动的培育世界一流学术期刊行动实际上也发出了一个信号,就是学术期刊体制正在悄然变革,知网模式的根基正在动摇,遮蔽体制问题、阻碍期刊在数网时代发展的知网模式势必成为被弃之“敝屣”。所以,知网要想赢在未来,现在该是考虑如何走出知网模式的时候了。


作者丨李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