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莫负了少年心

加入时间:2023/2/27 14:20:3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军 
 近日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一位大学老师给学生修改论文,深夜留了几十段语音,从摘要到全文的修改意见,从头到尾给自己的学生说了一遍。看到这里,感慨之余,使我不由得想起一件事来:一个攻读博士的孩子论文被某期刊拒稿,向出版管理部门写信投诉说“他们看都没看就把稿子甩了回来”“理由是:发不了,博士论文太多了,发不过来”。

身为父母,当孩子因为一纸文章发不了,毕不了业,其糟心程度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期刊工作者,学术期刊为了获取更高影响因子,不得已控制甚至压缩发文量,苦涩缘由又为何人所知。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主编、编辑应对学术心存敬畏,对作者特别是青年作者、学生作者心怀谦卑。面对这则报道中那深夜的几十条留言这份师生间宝贵情谊,我更想说的是,我们做出版的,莫负了少年心。

收稿,收的是一寸“心”,一颗爱学习、爱科学、爱创造的心。看稿,看的是满怀“志”,内心深藏着的探寻真理的“志”。谁说年少肆意不自知,犹闻自古英雄出少年。数不清有多少大师惊世骇俗之真知灼见,始于少年时的这一寸心、满怀志。再说,从期刊的用户思维角度,连续媒体的用户思维,关键是关系保持、情感维护。核心是忠诚度塑造、伴随性塑造,这个少年,今天是你的“堂前客”,待他日后成名,就有可能是你的“座上宾”。不要让你的一次冷冰之拒,而误了日后的奋发之遇。

更重要的,不要因为我们的粗心大意或冷言冷语,浇灭了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的热情、信心和勇气。据有关数据,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在博士研究生方面,2022年招生人数就突破13万人。大学生是我国知识体系的人才基础、国家未来的栋梁,博士生又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是国家科技创新骨干人才重要储备。有数据显示,一个人创新的最佳年龄是在25岁到45岁,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出获奖成果的平均年龄是37岁。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新思维奔涌,是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突破力的一个阶段。博士阶段,在导师的帮助辅导下和自己的攻读中,他们的论文成果充满对学术尖端问题的挑战。基础研究产出成果也尤为突出和丰富。

我想给我们的学术期刊主编们进一个言,不要把他们的论文拒之门外,不管何种理由。我也想给我们的年轻编辑们进一句忠告,同为白马玉鞭金辔,以对同龄人的平等和尊重,以对知识和真理的敬畏,请俯下身子,耐住性子,花点时间,去做好对他们作品的收稿、阅稿、审稿工作。这里饱藏着鲜活的有价值的思想和创新成果,我们要当好“寻宝人”,不要做“弃宝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阐释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意义。期刊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发现和培育人才。期刊在创新驱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实质上是通过助力成果驱动和人才驱动两方面实现的。广大学术期刊要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升和人才资源“开源”的高度,提高对青年学者特别是大学生论文收稿、发稿工作的认识。国家有关部门更要从改革评价体系入手,以正确的学术导向、出版导向、政策导向,破除思想上观念上制度上的桎梏和束缚,真正让国家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喷涌而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人才基础、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