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华读书报
“ 著作权是一个最基本的人权,这是写《创作之伞》这本书当时最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案例的描述、文学的叙述,给整个文学创作产业链各个市场主体提供一些信心,提供一些指引。 ”
【编者按】 2024年6月13日下午,《创作之伞: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纪事》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隆重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出版集团和《啄木鸟》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汤兆志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并讲话。来自文学、出版和版权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高度肯定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与会嘉宾合影
版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邱华栋
文学作品是凝结作家心血的智力劳动成果,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版权也被称为“文学产权”,不仅仅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人权。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广大作家而言,著作权是最重要的权利。
在日常生活中作家经常碰到图书出版、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平台、有声书、电子书平台、戏剧表演、网络转载等新的版权问题,在图书出版合同、影视改编合同也有一些晦涩难懂的条款,等到有纠纷的时候,说不清的权利义务责任,让作家云里雾里,这个时候作家需要一个帮手,为作家版权困惑指点迷津,现在这部书有了,这本书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报告文学《创作之伞》在中宣部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期间举行了作品首发,《新华文摘》今年第4期转载4万字,还有4·23世界读书日在重庆中国作协举办专场活动,这本书自出版之后效应在不断持续外溢,它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大。
这部作品是国内首部聚焦著作权保护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以著作权法的修改完善为主线,通过很多典型版权案例和一部分作家访谈将版权保护道理娓娓道来,让广大作家从案例中认识版权对文学创作、出版、传播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文学艺术界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
书中叙述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历时十年,中国作协、文著协都以不同形式组织作家参与、发声和呼吁,一些意见建议被采纳,我作为政协常委也提交了这方面的提案。这部作品中的案例采访非常鲜活,读起来非常生动,作者不但“以案说法”,更注重“以文载法”“文学普法”,体现了作者对推动文化强国、版权强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创作之伞》出版恰逢其时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汤兆志
《创作之伞》这部作品是聚焦我国文字著作权保护题材的首部报告文学,作者用报告文学的创作手法,以著作权法修改完善为主线,通过大量采访和资料收集,采用经典案例深入浅出解读剖析著作权法的重要条款和社会以及产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版权问题。
这部作品文学语言平实通俗接地气,两位作者优势互补,尤其是洪波同志多年深耕于版权相关领域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著作权法制建设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这部作品是一部特色鲜明、真实性强、可读性强、不可多见的著作权法和著作权相关知识宣传普及的读本。任何优秀作品的产生都蕴含着作者的创作艰辛与付出的劳力心智,尤其是以版权实践、版权知识为题材的作品更是如此。
著作权法实施30多年来,我国的版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版权保护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版权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仍然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刚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时候,中宣部就发出“关于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通知”,《创作之伞》在这个时间出版恰逢其时,非常有意义,对于广大的文学工作者、版权工作者,乃至文化产业界、社会公众了解版权的价值和独特作用大有裨益。
包括文字著作权在内的版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创作者各方面共同努力。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积极参与版权保护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鼓励原创的良好氛围,推动版权工作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国版权事业沿着正规化轨道行稳致远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 柳建伟
《创作之伞》的出版,在提升公众版权意识,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激发创新创作活力,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书中融合了真实案例与理论分析,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权威性和实践价值,是作家朋友们不可或缺的维权操作指南。这部作品为强化版权保护提供了智力支撑,推动我国版权事业沿着正规化轨道行稳致远提供了范本。版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创新创作。本书通过对著作权法修改和版权保护成就的展示,传递出对创作者权益保护的坚定承诺,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广大作者的创作热情,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这本书文学性和法律学理性兼具,是报告文学的创新之作。
作家与专家的合作范例,文学性和专业性相得益彰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何向阳
《创作之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即版权是作家最重要的权利,版权保护关系到每一位作家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该书是作家与专家的合作范例,是文学性和专业性相得益彰的作品,是一部充满文采、实操性强的执法警示书,创新了报告文学的结构模式,“以论带史”,也起到了“以案说法”的作用。
创作者智慧的颂歌
重庆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温相勇
加强著作权法的宣传教育,提高文艺创作者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和全社会对创作者著作权的重视,对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书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著作权法,进而能够利用著作权法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是一本难能可贵的著作权法普及读物。《创作之伞》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历史的全面梳理,更是一曲创作者智慧的颂歌,展现了坚定捍卫著作权的决心。
在专业性和文学性上相得益彰
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何浩
《创作之伞》这本书围绕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触动了业界痛点,引起了大家共鸣,是作家与专家合作的典范。两位作者的精诚合作,使作品在专业性和文学性上相得益彰。作品题材独特,案例丰富,梳理系统,法律知识严密,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非虚构作品,堪称一部权威的著作权保护之书。
为文字创作者的权益撑起一片清朗的天空
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 别必亮
《创作之伞》以著作权法的立法、颁布和三次修订作为重线,采用文学的笔法,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说明著作权法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深入了解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的生动教材和维权指南。希望这部书成为一把坚实的伞,为文字创作者的权益撑起一片清朗的天空,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引领和示范文字作品著作权保护工作
《啄木鸟》杂志主编 杨桂峰
《创作之伞》作品中的案例与教训对出版机构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促使使用者更加重视保护著作权,尊重创作者权益。该书的出版对于传承与弘扬法治精神,引领和示范文字作品著作权保护工作,推动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这本书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现实主义文学价值的力作。
要先启蒙自己,进而去启蒙社会
本书第一作者、重庆市作协副主席 李燕燕
在创作取材阶段,自己遇到了许多艰巨的挑战,如作家对隐私保护的担忧、出版单位的压力以及作家与出版社之间的复杂关系,但出于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感,从未停止创作。
著作权是一个最基本的人权,这是写《创作之伞》这本书当时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先启蒙自己,进而去启蒙社会,《创作之伞》的推出,期待着广大作家们明白,依靠法律武器是最有效的解决侵权问题的手段,今后遇到著作权受到侵害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方式维护权益。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树立需要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创作之伞》的推出,就是一剂强有力的文学促进剂。
与版权同行,版权让你活得有尊严
本书第二作者、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总干事 张洪波
作家维权很艰难,如果大家能有更多的精力关注版权,那么我们整个作家群体的群像、生活、工作,以及作家给国家的贡献会更大。希望通过案例的描述、文学的叙述,给整个文学创作产业链各个市场主体提供一些信心,提供一些指引。与版权同行,版权一定会让我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文著协愿意跟作协以及更多机构合作,我们愿意做法治中国建设的忠实崇尚者、自觉维护者和坚定捍卫者,让我们一起努力,版权一定会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丰富的价值。
创作者的“教科书”
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 胡平
《创作之伞》一直在讲故事,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大部分都是案例,案例有冲突,有冲突就形成了故事,故事又是分类的,加上阐释,把著作权保护的方方面面的历史沿革都谈到了。其中还有一些例子中出了人物以后,想到的不光是著作权,想到的是生活中的人物、作家中的人物,人物永远比事件主题丰富的多,我喜欢这种写法。该书可以作为创作者的“教科书”,帮助作家们更细致地理解著作权法,在遭遇侵权时能从容应对。
激发创作者权益意识觉醒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梁鸿鹰
《创作之伞》这部作品以作家和实践者双重的视角,他们俩一个是作家,一个既是作家,也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他们的合作是非常好的范例。作品是有棱角的作品,作家以触及矛盾的眼光,以自己充分的采访完成了这部作品,作品敢于触及矛盾、采访深入到位,反映了行业存在的问题,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激发了创作者权益意识觉醒。
以案说法,以文载法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丁晓原
李燕燕和张洪波两位作者注意以案说法,帮助读者以具体案例认识著作权法的规定,侵权违法的原因,惩处依据,有许多法律的相关内容,但却不是一部专门的法律著作,具有普法的价值,但也不是普法的读本,两位作者“以案说法”之外,特别重视“以文载法”,作品写作运用的是非虚构的文学思维方式,作者的组合恰好对接了融合了此类作品优化写作的基本要素。《创作之伞》是一部具有创新价值、文学与法律相结合、教育意义深远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时代主题价值,达成了抒写文学性和专门法专一性的有机融合,是一部“读而有得,得而有益”的有为之作。
报告文学领域“开风气之先”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魏玉山
近年来我国版权立法方面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部分公众的版权意识仍相对滞后,在版权普法和教育方面还需持续推进。《创作之伞》可以理解为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律是创作者出版者的保护伞,也可以说法律是每个人的保护伞。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个法律的明白人。该书以文学的形式向公众普法,既有文学气质和艺术气息,又有专业知识,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是报告文学领域“开风气之先”的佳作。
一部充满文采的版权案例大全
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 辛广伟
概括《创作之伞》的特点:案例全面、可读性高、警示性强。书中通过真实案例展现普法教育,文学可读性极强,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学习著作权法的平台,对于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文采的版权案例大全,是为作者服务的纪实文学的普法书,“以案说法”,对读者很有吸引力。
展现出对版权保护的深厚情感和坚定立场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 李红强
报告文学《创作之伞》的四个特点,即具有“普遍性意义、主题性意义、问题性意义、情怀和担当”。这本书是一部深具启发性和指导性的作品,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语言,不仅对法律专业人士有参考价值,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两位作者在书中展现出对版权保护的深厚情感和坚定立场,这种情怀和担当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培养全社会尊重原创风气的全新实践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韩敬群
在全社会培养尊重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作家创作的独创性是著作权保护的最重要的内容,这方面要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常识。该书通过非虚构写作的手法传播专业法律知识,具有文学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使著作权法走进大众的视野,是培养全社会尊重原创风气的全新实践。
展现中国版权保护三十年的进步历程
《中国作家》杂志主编 程绍武
报告文学作品第一次写文字著作权保护,意义非同小可。这部作品具有专业性、知识性、警示性、教育性、可读性、启蒙性和普及性。通过分析具体案例,集中讨论了创作领域的多个侵权问题,也展现了中国版权保护三十年的进步历程,增长了读者在版权领域的知识,这本书在艺术手法上做到了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这是一部读了以后令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获得教育,并且是回味再三的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将专业法律知识以报告文学形式呈现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 张亚丽
该书将专业法律知识以报告文学形式呈现,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著作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热点事件,揭示了法律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呈现了版权保护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书中涉及的版权相关问题,为出版工作者提供了处理思路和解决办法,是一部资料丰富、实用性文学性强的报告文学作品,是一部值得仔细阅读,反复学习的行业的工具书、行业的启蒙书。
以文学形式阐释法律精神,让著作权法有形有像
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权保办)主任 李晓东
这部作品具有几个重要创新:一是拓展了报告文学的外延。《创作之伞》的传主是无形的,不是人物、亦非事件,而是一部法律,以文学形式阐释法律精神,让著作权法有形有像;二是创新了报告文学的结构模式,以论带史,从中既可形象窥视出著作权法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必要,又起到了“以案说法”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三是重构了“传主”与“作者”之关系。两位作者是著作权法修订、运用、维权等一系列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甚至是重要推动者,书中所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就是一种新时代著作权成长成熟成气候的故事;四是引入了“涉案剧”的写作技巧。书中的案例事例既是侵权与维权的博弈,也是意志与智慧的较量,更多是静水流深,暗处用力,体现了著作权的实力和魅力。
“以案说法”,生动可读,真实可信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 李朝全
《创作之伞》故事很真实,让我们看到了著作权保护一直在前进和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国家的进步,我们现在著作权法越来越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让每个人都能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这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从问题意识出发,通过案例展现问题,探讨了知识共享与权益保护之间的矛盾,写作角度新颖独特,具有很高辨识度,该书“以案说法”,生动可读,真实可信,具有很强感染力,是对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的实质性成果总结,具有鲜明的普法价值,是一本很好的法制科普书,著作权保护通俗读本。
作家维护版权的教科书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综合处处长 赵宁
《创作之伞》这部作品内容包含了许多关于著作权相关的法律内容,对版权知识进行了文学宣传和普及,作品用非常丰富的案例对著作权中特别晦涩难懂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了诠释,同时写出了保护版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著作权与每位作家息息相关,关系到每位作家的切身权益。作家可以从这部书丰富的案例中得到借鉴,不仅这本书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图片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提供)
原发媒体 / 中华读书报
记者 / 张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