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本报记者 隋明照
数字时代产生了海量的作品,也产生了海量的作品使用需求,当前发展迅猛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在学习海量作品的基础上,才得以输出其生成物的。在2024国际版权论坛上,多国嘉宾提到了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对版权管理带来的挑战。通过一系列交流研讨,多位嘉宾认为,在平衡新技术发展与维护海量作品权利人利益的问题上,可更多发挥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
人工智能版权问题已成国际性话题
皮埃尔·埃尔·库里是黎巴嫩拉萨热斯大学副院长、教授,同时也是一名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他在演讲中分享道,在数字化快速发展、技术快速变革的背景之下,如何平衡文化资源获取和版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全世界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合会亚太区总裁吴铭枢介绍,联合会发布的《2023全球版税收入报告》显示,数字版税收入已经成为创作者最大的版税收入来源。尽管音乐作品大量在网络上传播,但创作者从中获益并不容易,其中一大挑战便在于获得准确的使用数据十分困难。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雷蕾对这一挑战给出了具体的注解。她提道,文学与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传播,使得版权监测变得更加困难,数字音乐平台产生的使用数据均由其独家掌控,权利人无法了解其实际使用情况,平台向权利人提供的数据缺乏公信力。文化产品的视听化、多类型作品的集成化、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版权管理的内容更趋复杂。数字计算,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式发展,也给《著作权法》法定权利的实现带来了冲击。
在华国际出版商联盟创始主席张玉国从出版行业的角度分享了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一方面,他认为人工智能给出版业带来了机遇,因为众多出版机构已经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一些产品已经应用到市场上。另一方面,他认为:“必须要正视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社会,尤其是给出版界带来的挑战。”张玉国提到,当机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时,可以称为“机器幻觉”,近两年大热的ChatGPT也出现了许多“机器幻觉”。更惨痛的例子是,美国律师在提交给法院的诉讼文件中引用了由ChatGPT生成的6个虚构案例,受到了严厉处罚,这反映出人工智能仍存在数据不完整、不准确以及算法不够精准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集体管理组织可发挥沟通桥梁作用
无论是从生成物的准确性来说,还是从法律合规角度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都难言成熟。人工智能发展中涉及的悬而未决的法律问题,涉及多方利益,也需要多方合力解决。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总干事张洪波说,相当数量的人工智能开发者在利用已有的国内外出版机构生产的内容,包括文著协会员的作品来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语料库,这里面不可避免会涉及版权授权问题。
张洪波提到,近年来他发现国内外很多专家认为集体管理组织应该在解决人工智能版权问题过程中发挥优势,因为集体管理组织拥有众多会员,可以规模化解决人工智能在数据投喂、语料库建设、数据模型训练过程中授权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协调版权费转付问题。文著协正在积极研究相关事宜,呼吁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以及权利人组织能与人工智能产业界形成对话会商机制,推动形成权利人和产业界的利益平衡。
对于张洪波提到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作用话题,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兼总干事周亚平表示,用海量大数据来训练大模型,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经之路。周亚平认为,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如何建立版权规则问题应该受到重视,因为人工智能学习过作品内容之后,人们就不用去买作者的书了,那么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就会给权利人带来直接的利益上的损害。同时,人工智能又无法创造新知识,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原创知识越来越匮乏的情况。因此,建立适应技术发展的版权机制是迫切需要的,但这一过程注定是漫长而且艰难的。“这个事情一定要做,而且集体管理组织一定会在这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周亚平说。
新加坡版权许可与管理协会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方同样肯定了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他认为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可以简化获取作品的过程,能够让使用者快速且合法地使用作品内容。对于权利人尤其是不知名的、年轻的创作者来说,由于他们缺少获取法律支持的途径和资源,难以独立签署复杂授权的协议,因而集体管理带来的法律和经济上的支持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